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张俊 鄂胜波)当一尾武昌鱼在铁锅中翻腾起热浪,当三国典故与现代科技在舌尖碰撞,长江职业学院的校园里正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。近日,湖北鄂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昌鱼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郑彦章,携千年鱼香走进校园,用一场“色香味史”交融的沉浸式课程,为青年学子揭开非遗文化从“穿戴”到“品味”的创新传承密码。
“武昌鱼之名,始于三国烽火。”站在报告厅讲台前,郑彦章指着团头鲂标本,将千年鱼史娓娓道来。从孙权定都武昌的典故,到毛泽东“才饮长沙水,又食武昌鱼”的豪迈诗篇;从1955年科学家易伯鲁命名“团头鲂”的学术突破,到2024年“无刺武昌鱼”新品种培育成功——这条“鱼”,承载着历史基因与科技密码的“国鱼”。
“原来一道菜里藏着半部中国史!”2024级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李晓惊叹道。当她得知武昌鱼不仅是湖北地理标志产品,更以淡水鱼品牌声誉登顶全国榜首时,对家乡美食的认知被彻底颠覆。这种颠覆,正是非遗进校园的深层意义——让年轻人看见传统文化背后的“硬核实力”。
报告厅外,武汉新城校区食堂门口早已香气氤氲。郑彦章系上围裙,将清蒸鱼淋上秘制豉油,红烧汁在滚油中沸腾,香煎鱼皮泛起金黄……千余名师生手持餐盘,在“武昌鱼挑战赛”中体验非遗传承的“速度与激情”。“3秒抢光!”目睹餐盘秒空的盛况,校团委书记韩永平笑言:“这届年轻人用味蕾投票,证明非遗传承需要更‘接地气’的表达。”
“我们要培养会做武昌鱼的00后!”韩永平透露,学校已将武昌鱼烹饪纳入劳动教育课程,未来将开设食堂专属窗口、举办校园大学生烹饪大赛、校园武昌鱼文化节。这种“产学研”一体化实践,让非遗传承有了可持续的青春动力。
长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童静菊表示,这场始于味蕾的文化传承,实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。非遗保护不必困于“博物馆式”的凝视,让青年在烟火气中触摸历史,在创新中延续文脉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最好的“活态传承”。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